Copy link
- 「醫學是門不完美的科學。」出自於葛文德,這句話必定震撼許多人的心,人們所知的醫學是沒有犯錯空間的工作,醫生則是菁英中的菁英。嚴謹的醫學教育過後,醫生們真的不會再犯錯嗎?答案是否定的,而且錯誤不只是醫療,還有醫護的溝通模式。 故事: 阿草伯平常有晨起運動的習慣,某一天按慣例出門去運動,結果不小心踩空滑倒,一時之間大腿疼痛動彈不得,家人送他去醫院治療,發現是大腿骨骨折,當晚緊急接受手術治療。當阿草伯到了麻醉諮詢門診,進行麻醉諮詢。 阿草伯一連串問了許多問題,阿草伯問醫師說: 「以後~~咁ㄟ腰酸背痛?」 麻醉醫師解釋說:「臨床上,半身麻醉時穿刺的傷口可能會有一些疼痛,而這些疼痛和一般打針的疼痛是相同的,都是肌肉及軟組織的疼痛,尤其是近代半身麻醉所使用的針,製作上已遠比早期精良與細膩,這些疼痛是可以熱敷及服用止痛藥治療,且通常在3-5天之內應該會緩解。」 但是經過醫師解釋,阿草伯還是一知半解的又問了一次:「半身麻醉,這樣我人是清醒的這樣不是很恐怖嗎?你剛剛是說不會腰酸,但是針是不是很長....這樣不會有影響嗎?」 麻醉護理師說:「半身麻醉是可以讓爺爺睡著的,你不用擔心,在確認半身麻醉發揮藥效後,我們會打一點鎮靜的藥物,讓爺爺減少緊張感,麥「多操煩」(台語)。」 此時家屬(女兒)擔心焦慮的說:「為什麼我爸爸一定要半身麻醉? 」醫師這時解釋:「爺爺你年紀比較大,適合半身麻醉,由於全身麻醉的作用在腦部,對呼吸、心臟血管等系統的生理功能,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甚至干擾。因此,先前已有心肺等方面疾病的老人家,接受全身麻醉時,其麻醉的危險性,就會比一般人高。」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手術室,寒冷的冷氣房下,爺爺發抖的連牙齒都顫抖了,而此時給予爺爺擺位,當爺爺躺在手術床邊緣秋風瑟縮時,麻醉護理師溫柔的扶住爺爺說:「沒事的,靜靜的先不要動,很快就好。」打針之前的消毒又是一陣冰寒刺骨~~抖~~麻醉醫師施打了半身麻醉,全程麻醉護理師扶著老爺爺的身體,並告訴爺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,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,打完半身麻醉後躺平躺在手術床上。馬上有人拿來熱毯子幫忙蓋住上半身,過一會麻醉護理師開始測試爺爺麻藥的藥效,並且給予鎮靜藥物且安撫爺爺的緊張心情,術後阿草伯生命徵象穩定,轉入恢復室休息。 醫療是醫護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互相配合,兩者站在平等的位置上,病人所不懂的,醫生與護理師都應該耐心解釋。對於醫生的醫治,病人也要給予相當的信心。 有時在冰冷的醫院中,能夠給予病人或是家屬最大的溫暖就是醫生與護理師本身,因此這些醫護人員的表情與言語,以及與病人的溝通方式,就成為關鍵所在。透過讀心、感心到同心的溝通方式,時常給予病患多一點解釋,找到最正確的溝通方式,才是「醫者之道」。 0%
- 「醫學是門不完美的科學。」出自於葛文德,這句話必定震撼許多人的心,人們所知的醫學是沒有犯錯空間的工作,醫生則是菁英中的菁英。嚴謹的醫學教育過後,醫生們真的不會再犯錯嗎?答案是否定的,而且錯誤不只是醫療,還有醫護的溝通模式。 故事: 阿草伯平常有晨起運動的習慣,某一天按慣例出門去運動,結果不小心踩空滑倒,一時之間大腿疼痛動彈不得,家人送他去醫院治療,發現是大腿骨骨折,當晚緊急接受手術治療。當阿草伯到了麻醉諮詢門診,進行麻醉諮詢。 阿草伯一連串問了許多問題,阿草伯問醫師說: 「以後~~咁ㄟ腰酸背痛?」 麻醉醫師解釋說:「臨床上,半身麻醉時穿刺的傷口可能會有一些疼痛,而這些疼痛和一般打針的疼痛是相同的,都是肌肉及軟組織的疼痛,尤其是近代半身麻醉所使用的針,製作上已遠比早期精良與細膩,這些疼痛是可以熱敷及服用止痛藥治療,且通常在3-5天之內應該會緩解。」 但是經過醫師解釋,阿草伯還是一知半解的又問了一次:「半身麻醉,這樣我人是清醒的這樣不是很恐怖嗎?你剛剛是說不會腰酸,但是針是不是很長....這樣不會有影響嗎?」 麻醉護理師說:「半身麻醉是可以讓爺爺睡著的,你不用擔心,在確認半身麻醉發揮藥效後,我們會打一點鎮靜的藥物,讓爺爺減少緊張感,麥「多操煩」(台語)。」 此時家屬(女兒)擔心焦慮的說:「為什麼我爸爸一定要半身麻醉? 」醫師這時解釋:「爺爺你年紀比較大,適合半身麻醉,由於全身麻醉的作用在腦部,對呼吸、心臟血管等系統的生理功能,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甚至干擾。因此,先前已有心肺等方面疾病的老人家,接受全身麻醉時,其麻醉的危險性,就會比一般人高。」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手術室,寒冷的冷氣房下,爺爺發抖的連牙齒都顫抖了,而此時給予爺爺擺位,當爺爺躺在手術床邊緣秋風瑟縮時,麻醉護理師溫柔的扶住爺爺說:「沒事的,靜靜的先不要動,很快就好。」打針之前的消毒又是一陣冰寒刺骨~~抖~~麻醉醫師施打了半身麻醉,全程麻醉護理師扶著老爺爺的身體,並告訴爺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,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,打完半身麻醉後躺平躺在手術床上。馬上有人拿來熱毯子幫忙蓋住上半身,過一會麻醉護理師開始測試爺爺麻藥的藥效,並且給予鎮靜藥物且安撫爺爺的緊張心情,術後阿草伯生命徵象穩定,轉入恢復室休息。 醫療是醫護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互相配合,兩者站在平等的位置上,病人所不懂的,醫生與護理師都應該耐心解釋。對於醫生的醫治,病人也要給予相當的信心。 有時在冰冷的醫院中,能夠給予病人或是家屬最大的溫暖就是醫生與護理師本身,因此這些醫護人員的表情與言語,以及與病人的溝通方式,就成為關鍵所在。透過讀心、感心到同心的溝通方式,時常給予病患多一點解釋,找到最正確的溝通方式,才是「醫者之道」。 100%